学校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正文
青春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笃行实干谱写多彩华章——马克思主义学院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纪实
作者: 时间:2025-09-01 浏览:

青春的脚步笃信而坚定,奋进的坐标赤诚而高远。桂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学生积极响应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时代号召,先后组建成立4支实践团队,近50名学子踊跃投身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之中,聚焦理论宣讲、乡村振兴、文化传承、基层治理、边疆筑梦等主题,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将思政力量下沉基层,在实践中锤炼过硬本领,以丰富而充实的活动推动党的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不断在广袤的八桂大地上谱写多彩华章。

行走的思政课:知行合一,淬炼青春

“四色辉映·彩韵文化”思政知行实践团走进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开展为期7天的“理论+实践”融合式调研,团队师生穿梭于风雨桥畔、鼓楼之下和南站社区之中,坚持以“红色记忆、绿色生态、古色传承、炫色文化”四色为笔,以思政实践为墨,用青春脚步丈量乡村振兴之路,以文化浸润厚植家国情怀,在侗乡大地上书写了一堂生动的“大思政课”,开启了一场扎根基层、服务人民的实践探索之旅。

在研学实践中,师生重走蜿蜒陡峭科马界红军路,重温入党誓词;在亮寨红军桥开展“微党课”,筑牢红色初心;穿梭于程阳八寨巍峨的侗族鼓楼与风雨桥间,与侗族歌师学唱多声部侗族大歌,体验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在马湾茶园体验采茶制茶,感受绿色生态背后的深厚底蕴。在特色活动中,团队创新推出“四色文化”系列思政课,从红军故事到生态保护,从侗族服饰到鼓楼建筑,用青年视角讲好三江故事,服务社区少年儿童50余人。在社会调研中,实践团深入南站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与基层工作人员开展座谈交流会,并在楼栋长的协助下开展入户访谈共计60余户,带着调研收获撰写了详实的调研报告。另外,在调研过程中,实践团分别录制拍摄了“行走的思政课”“场馆的思政课”和“易扶社区中的思政课”,探索思政教育的新模式。


                                                              

 “四色辉映·彩韵文化”思政知行实践团

青铜文化下基层:美育为笔,浸润童心

在桂林市雁山区良丰农场社区的“青空间”里,“青铜文化大篷车”美育实践团的师生们,怀揣着“让国宝活起来,让文化种子在童心发芽”的热忱,将博物馆珍藏的“国之重器”(1:1复制件)搬进社区,实践团以“听、观、绘、排”为主线,给孩子们打造了一场可触、可感、可创造的文化盛宴。

团队通过将青铜器实物复制件带到课堂上,让孩子们近距离接触、感受青铜器背后的文化密码。面对孩子们的童心好奇与多样追问,团队成员们用“青铜器会像树叶一样慢慢‘变老’,铜绿就是它的‘皱纹’”这样的比喻解答,让历史知识变得鲜活。团队也提前备好青绿、金黄颜料,引导孩子们化身“小小青铜匠”,在青铜器线稿上肆意挥洒想象,绘制心目中的“青铜画作”,以童心和妙手绘就跨越千年的青铜华章,潜移默化将青铜文化与欢乐传递到孩子们的内心深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薪火传承。实践团紧扣“文化根脉传承”精编《青铜文化儿童科普手册》,含12个趣味文物故事,3套趣味互动方案;活动覆盖社区儿童及家长50余人。社区负责人赞叹:“让文物‘活’起来、会‘说话’!沉浸式体验比课本更感染人,在孩子心中扎根更深!”


                                                           

 “青铜文化大篷车”美育实践团)

青马边疆行:政策宣讲,文化振兴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文化传承青年为要。“青马知行·边疆筑梦”社会实践团走进广西崇左市江州区,以卜花村为调研重点,通过实地走访、深度访谈与文化研学,将“三下乡”实践转化为“解民忧、传文化”的生动实践,让青年学子在边疆实践中感悟民族文化、贡献青春力量。

在江州区新和镇卜花村,实践团成员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与村集体企业,围绕“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主题展开立体化调研。通过与村两委干部、基层群众代表座谈,充分了解卜花村目前依托当地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壮族民俗文化取得的发展成就与遇到的困难瓶颈。团队成员也走进村民家中,与当地群众“拉家常”,详细询问村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家庭收入来源、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以及乡村振兴政策的落实成效,将党的政策传递到基层一线。团队通过资料查阅、访谈走访等形式,围绕“打造民族特色旅游项目、延长产业链条、拓宽知名度”等议题,提供发展思路与建议对策。实践团走进崇左壮族博物馆,开展“行走的思政课”研学活动,通过壮族建筑、壮锦、岩画拓片等文物展览,系统了解壮族先民的稻作文化、铜鼓文化与花山岩画申遗历程,感受文化背后的深厚底蕴。未来,实践团将持续以“文化为桥”,促进各民族青年的交流互鉴,让青春力量在边疆稳定与乡村振兴中绽放光彩。


                                                            

 (青马知行·边疆筑梦社会实践团)

红瑶文化情:民族瑰宝,赓续传承

“桂韵薪传·知行润乡”社会实践团,走进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黄洛瑶寨开展调研筑基与宣讲浸润的“双轨模式”社会实践活动,探访红瑶文化背后的薪火传承,走进桂林市七星区羊角山社区、贵港覃塘区三里镇三里社区开展文化下基层宣讲活动,团队成员将千年长发故事带进社区分享讲述,完成了一场跨越城乡的文化接力,推动红瑶文化的赓续传承。

实践团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来到中国长发科技馆进行研学参观,感悟民族传统技艺的深邃与悠长。经过与金江村村干部访谈,成员们了解到长发村的历史文化发展和文化旅游的开发举措,研学体验从浅显的“看长发”到深层次“懂文化”的转变。实践团成员在社区展示从瑶寨带回的银簪实物、发酵原液标本与调研照片,当全息投影里的红瑶阿婆盘发影像亮起时,社区居民发出阵阵赞叹。团队成员黄XX同学举起自制的发丝图谱,将调研中收集的“三不剪”祖训、婚俗中的发饰意义娓娓道来。互动环节里,小朋友们学着用彩绳编红瑶发带,在主题画布上涂鸦。“不是把瑶寨搬来社区,而是让两地的人都读懂‘坚守’的意义。”老师在活动总结时说道。当社区居民亲手触摸精美发簪、聆听“长发才是瑶妹咧”的乡音,桂北土地的文化基因悄然激活。从黄洛瑶寨的木楼到社区明亮的讲堂,红瑶文化如同丝线,串联起瑶寨和社区,团队以青年之智搭建起文化的彩虹桥,让沉淀千年的精神财富焕发新生。


                                                              

 (桂韵薪传·知行润乡社会实践团)

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青年学生在老师们的带领下走进基层、走访调研,切实将课堂与书本上的理论应用到社会实践的大课堂之中,使青年学子的思想得到升华、能力得到提升,在真实场景中锤炼了“开口能讲、提笔能写、问策能对、遇事能办”的综合能力

此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社会影响力显著与成果详实,总计形成4篇调研报告、撰写10余篇实践总结、拍摄专题思政课视频3项,相关成果得到了对接单位的肯定与认可。先后被中国新闻网、中国网、人民公开课、南国早报、三江新闻等多家媒体报道。

正如学院团委书记张劲彪在总结会上所说:“当青春与时代同频共振,当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我们便能在祖国大地上书写最动人的青春诗行。”未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学子将继续以“自找苦吃”的精气神,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文化传承的广阔天地中贡献青春力量!

 

 

(一审:申英龙 二审:张劲彪 三审:马彬彬)